为40日龄宝宝心脏“打补丁”!“毫米级绣花术”搭起生命之桥
2025-09-03 08:38儿童心脏中心、新生儿科
其实每个宝宝
都有这根血管
它是连接心肺的生命通道
宝宝出生后
随着第一声啼哭
通道就该慢慢地闭合了
如果半年后还没关严
超负荷运转
孩子就会出现吃奶大喘气
睡觉胸口剧烈起伏
体重增长缓慢等症状

心怀信念,笃行不怠。近日,中山市博爱医院(市博爱医院)新生儿科(NICU)、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心胸外科、麻醉科及手术室等共同组建的多学科(MDT)团队成功完成了一例NEC造瘘术后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开胸动脉导管(PDA)结扎术。
目前,患儿术后各项生命体征稳定,恢复良好。这标志着医院在救治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心脏领域的技术实力再攀新高。该患儿出生胎龄为30+3周,出生体重仅为1.46kg,刚度过了肠道危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造瘘术后)。
然而又一场危机不幸降临——心脏超声提示动脉导管未闭(管型),所幸,有着中山市博爱医院MDT团队的保驾护航,为小宝贝又搭起来一座生命之桥,成功地闯过了又一道难关。
6月18日,30+3周且出生体重只有1.46kg的宝宝在我院产科匆匆降临。在NICU团队的精心守护下,他艰难度过了最初的呼吸关。然而,早产儿常见的严重威胁——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不幸降临。病情急剧恶化,生命危在旦夕!小儿外科钟陈团队当机立断,为宝宝实施了急诊剖腹探查+肠切除单孔回肠造口术,成功挽救了肠道危机。就在医护人员和家属刚松一口气时,另一个潜伏的“心劫”——粗大的动脉导管未闭开始发威,严重威胁着他的生存与发育。在宝宝生后40余天,经过我们的评估,患儿存在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肺部不堪重负,心脏功能受损。此时,解决这“拦路虎”刻不容缓!


什么是动脉导管未闭
为什么对小小早产儿尤其危险?
科普
动脉导管(PDA)
在胎儿时期,这是一条连接主动脉和肺动脉的重要血管“捷径”,允许血液绕过尚未工作的肺脏。宝宝出生开始呼吸后,这条血管通常在几天内自然关闭。
早产儿的困境
在极低出生体重儿身上,由于发育极其不成熟,动脉导管常常无法自行关闭,保持开放状态。
危险的“分流”
开放的PDA就像一个异常的“漏水口”。它导致富含氧气的血液从主动脉(体循环)反向“分流”回肺动脉(肺循环)。这带来双重打击:肺脏“水淹”和身体“缺血”。
手术难度之大
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不足2kg,组织脆弱,血管纤细,手术操作易导致出血或损伤。心脏、肺、肾功能未成熟,对手术耐受性差,易出现循环波动或器官衰竭。早产儿胸腔小,术野狭窄,任何微小失误都可能致命。


MDT团队迅速组建
为应对宝宝出生后迟迟不关闭的动脉导管造成了心脏功能受损、肺水肿等问题,MDT团队迅速组建,有NICU的杨春晖、陈志君,PICU的马力忠、梁森全,心胸外科夏天、邓希及麻醉科曾伟、陈茂芳等。他们通力合作,经过多学科会诊、科内疑难病例讨论,一致认为患儿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手术刻不容缓!


开胸结扎术成功开展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接连经历NEC手术打击的宝宝,身体极度虚弱,此时实施经胸心脏手术,风险呈几何级数攀升。但是关闭PDA成为打破恶性循环、争取生存的唯一希望。多学科协作挑战救治极限,迎难而上!NICU和PICU进一步稳定患儿心肺功能、内环境及凝血功能。手术当天周凯泳护长给予患儿留置有创动脉,护理组长宋小娃、责任护士陈小展配合更换造口袋,氯己定清洁皮肤,静脉穿刺,做好术前准备。总住院医师杨炬华与护长护送患儿至手术室并全程守护。
麻醉科团队迅速置上CVC,监测中心静脉,手术室护长范琼丹密切监测患儿体温,避免低体温的发生。为心胸外科做好万全的准备。经过了前后三小时,在各团队的完美配合下终于完成了此次开胸PDA结扎术。整个手术期间,患儿生命体征平稳。术后,宝宝被安全转运回NICU,进行严密的监护和支持治疗,同时也做好疼痛管理,给予家属患儿人文关怀。面对术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床旁心脏彩超及无创心排随时监测患儿各项指标必不可少,以指导临床决策。在多参数严密监护和团队的24小时守护下,宝宝平稳度过了最危险的术后早期。8月5日成功撤离了有创呼吸机。

此次NEC造瘘术后的极低出生体重儿PDA结扎术的成功,是我院新生儿救治中心综合实力的有力证明,也填补了该技术领域的空白。它不仅点亮了一个小家庭的希望之光,也为更多面临同样困境的早产儿带来了生的曙光。医院将继续致力于提升早产儿,尤其是超早产、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救治水平,用精湛的医术和无畏的担当,为这些提前来到人间的“小战士”们,托起生命的重量,守护无限可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