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眉弄眼、发出怪声,是孩子调皮?当心抽动障碍!

2022-10-31 08:14健康中山

眨眼、噘嘴、模仿动物叫声

见到这样的孩子

你是否总调侃

要给他做个表情包?

但是,如果孩子经常重复做

同一个动作

家长们就要重视了

可能不是他们调皮好动

而是「抽动障碍」在作祟



每年的10月30日是

抽动障碍关爱日

旨在为呵护百万抽动患儿

贡献一份力量

接下来

听专家医生上课啦!

粑粑麻麻注意看噢~





1、什么是抽动症?


抽动症是由于大脑功能障碍造成的、以发声性抽动或躯体运动性抽动为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起病年龄为2-21岁,以5-10岁最常见,10-12岁最严重,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抽动通常反复发作,发作时症状快速出现、快速消失,具有刻板性,即反复出现相同表现的抽动。发作时患者的意识是清楚的,但不能控制抽动的出现或停止。其中,运动性抽动是指头面部、颈、肩、躯干及四肢肌肉不自主、突发、快速收缩运动;发声性抽动是口鼻咽喉及呼吸肌群的收缩,通过鼻口腔和咽喉的气流而发声。


常见加重抽动的因素包括紧张、焦虑、生气、惊吓、兴奋、疲劳等。常见减轻抽动的因素包括注意力集中、放松、情绪稳定等。




2、抽动症有哪些症状?

抽动症患儿会有眨眼、挤眉、咬口唇、张嘴、噘嘴、点头摇头、耸肩、伸脖子等眼部、面部及脖颈部抽动的表现。此外,部分患儿会有反复咳嗽、清嗓子及出现哼唧声等发声抽动的症状。




3、抽动症的类型

(1)短暂性抽动障碍:运动抽动和/或发生抽动持续时间短于1年。


(2)慢性运动抽动障碍或慢性发声抽动障碍:是指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持续超过1年,但不会同时出现运动和发声两种情况。

(3)Tourette综合征(Tourette’s syndrome,TS,妥瑞特综合征,俗称抽动秽语综合征):存在至少2种运动抽动和至少1中种发声抽动,但不一定必须同时发生,抽动可能是反复的,但持续时间超过1年。抽动起病于18岁之前,并非是因为药物或者其他医学情况引起。




4、抽动症的预防和治疗


目前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因此预防措施并无特别特异性。应积极防治各种围生期异常,做好孕期保健,防止早产、过期产、出生时窒息等各种异常情况。应积极防治感染性疾病,有研究报道,部分患儿发病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防止精神过度刺激、惊吓,慎用中枢兴奋剂等药物。



治疗原则是药物治疗和心理行为治疗并重,注重治疗的个体化。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药物治疗:对于抽动症的治疗有抗精神病药,主要是氟哌啶醇和匹莫齐特,是最有效的药物,但副作用较多。氟奋乃静和硫必利也有较好的疗效,且副作用轻。还有中枢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治疗轻至中度抽动的一线用药,可以选择可乐定。还可选择作用于γ-氨基酸系统的药物,如氯硝西泮、丙戊酸钠等。

2、心理行为治疗:心理行为治疗是改善抽动症状、干预共患病和改善社会功能的重要手段。轻症患儿多数采用单纯心理行为治疗即可奏效。通过对患儿和家长的心理咨询,调适其心理状态,消除病耻感,采用健康教育指导患儿、家长、老师正确认识本病,淡化患儿的抽动症状。同时可给予行为治疗,包括习惯逆转训练、效应预防暴露、放松训练、阳性强化、自我监察、消退练习、认知行为治疗等,其中习惯逆转训练和效应预防暴露是一线行为治疗。

3、教育干预:在进行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对患儿的学习问题、社会适应能力和自尊心等方面予以教育干预,策略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鼓励患儿多参加文体活动等放松训练,避免接触不良刺激,如打电玩游戏、看惊险恐怖片、吃辛辣食物等。家长可以将患儿的发作表现摄录下来,就诊时给医师观看,以便于病情的判别。家长应与学校老师多沟通交流,并通过老师引导同学不要嘲笑或歧视患儿,同时鼓励患儿大胆与同学及周围人交往,增进社会适应能力。


专家简介

中山市博爱医院心理科  谢斌华

儿童发育行为专科主治医师,儿科学硕士,心理治疗师(中级),取得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专科医师培训初级和高级证书。从事儿科临床工作10余年,曾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进修,深入学习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诊断及其特殊教育训练。擅长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常见病的诊治,以及儿童保健、教养咨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