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早熟、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小胖墩”可不止肥胖这么简单
2025-03-26 07:48药学部


近年来,我国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与多种并发症相关,严重威胁国民健康,增加社会成本,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问题之一。因此儿童超重和肥胖问题需要家长、医生甚至全社会的重视。
肥胖是指有多因素引起的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体重超过参考值范围的营养障碍性疾病。肥胖不仅会影响儿童的身体发育,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如何帮助儿童健康减重,已成为家长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将探讨儿童健康减重的科学方法,强调以食养为主,合理使用药物的原则。

儿童肥胖的成因
儿童肥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遗传因素、饮食结构不合理和缺乏运动等。遗传因素在儿童肥胖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或双方肥胖,孩子患肥胖的几率会显著增加。遗传因素影响身体的代谢率、脂肪分布以及对能量的消耗和储存,但它并不是导致肥胖的唯一因素。
随着快餐文化的普及,许多儿童喜欢高糖、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如甜点、薯片、炸鸡等,这些食物不仅营养价值低,还容易导致热量摄入过多,从而引发肥胖。此外,现代儿童在课业负担加重的同时,许多孩子倾向于久坐不动,户外活动时间大大减少,使得摄入的热量难以有效消耗,导致体重增加。

儿童健康减重的科学方法
帮助儿童减重不能简单依赖节食或药物,应以健康、安全的方式进行干预。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减重必须考虑营养摄入的均衡和身体的正常发育。因此,健康减重应以食养为先,合理用药为辅。
食 养
顾名思义,是指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改善饮食习惯,从而达到健康减重的目的。这种饮食方式强调均衡饮食,特别是对于儿童来说均衡饮食是健康减重的基础。儿童食物种类应多样化,确保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合理摄入。同时,可以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这些食物不仅能提供丰富的营养,还能增加饱腹感,减少过量摄入。

减重的核心在于控制热量的摄入和消耗之间的平衡。家长应避免给孩子提供高热量、低营养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含糖饮料等,而应鼓励孩子多摄入低热量、高营养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豆制品等。
合理分配三餐时间和食量,避免暴饮暴食,有助于保持血糖的稳定。早餐要吃得丰富,为一天的活动提供能量;午餐应适量,营养搭配均衡;晚餐则不宜过多,尤其要避免睡前进食。此外,可以适当增加健康的加餐,如坚果或水果,但要避免高糖、高脂肪的零食。研究表明,摄入过多的糖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和脂肪堆积。因此,家长应减少孩子摄入含糖饮料、糖果和糕点的频率,让孩子多吃天然、健康的食物,如水、牛奶和新鲜水果。

运 动
除了饮食控制,运动也是儿童减重的关键。适当的运动不仅能帮助消耗多余的热量,还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除了运动,家长还可以通过增加日常活动来帮助孩子减重。例如,鼓励孩子步行上下学、爬楼梯而非乘电梯,减少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每周至少应有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活动,帮助孩子维持健康体重。

合理用药的必要性
虽然食养和运动是儿童减重的基础,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药物干预也是必要的。经过强化调整生活方式干预后,还未能控制体重增加,或改善并发症,或有运动禁忌症时,必须经过专业医生评估后,才能考虑使用药物干预。
不建议在小于16岁的超重但不肥胖的患儿中使用减肥药物。目前,市面上用于减重的药物主要包括抑制食欲类、促进脂肪代谢类以及阻断脂肪吸收类药物。这些减肥药物大多数是为成人设计的,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一些不良影响。家长切勿自行购买减肥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孩子的健康状况和肥胖程度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同时,药物治疗只是辅助手段,不能代替饮食和运动的长期管理。

家长在儿童减重中的角色
家长在儿童减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健康的生活习惯应从小培养,家长不仅要帮助孩子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还要为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家庭环境对孩子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有很大影响。家长应尽量为孩子创造健康的饮食环境,如减少家庭中的垃圾食品储备,鼓励全家一起参与健康饮食和运动。
儿童青少年肥胖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关注肥胖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重视提升肥胖儿童青少年情绪和行为管理能力,解决肥胖带来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家长在帮助孩子减重的过程中,应保持积极、支持的态度,而不是责备和批评。通过良好的沟通,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增强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儿童健康减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长需要与医生密切配合,定期跟踪孩子的体重和健康状况,确保减重过程安全、有效。此外,减重成功后也要继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止体重反弹。
参考文献:
1.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超重和肥胖预防与控制指南(试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