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抽血后失明?一上学就发烧?竟都是这个原因导致的

2023-02-13 08:06心理科

一高中生
到医院做身体检查
抽完血却忽然眼前发绿、失明

一中学生突然瘫痪
双腿发抖不能走路
检查却表示一切正常
一初中生
只要一上学就会反复发低烧
父母带着孩子四处求医
得到的结果都是
生理指标一切正常
他们都是属于心因性躯体症状
在经过规范的心理治疗后
都顺利康复了
为什么会出现心因性躯体症状

真人版《三体》正在热播,第三集的剧情中科学家汪淼眼中出现倒计时,医生提到一个罕见的心理疾病:心因性失明。佩服作者刘慈欣的知识广度时,中山市博爱医院心理科也遇到这样的罕见病例。


当所有检查都没法解释孩子所表现的躯体症状时,就要考虑心因性躯体症状。到底为什么会发生心因性躯体症状?


市博爱医院心理科梁志聪医生在2022年几个月内连续治愈了三例心因性躯体症状奇案(右腿持久僵直5岁幼童、双腿软瘫坐轮椅13岁学生、一上学就发烧12岁学生)。他表示,大部分心因性躯体症状的原因:都是孩子的心理压力转换成躯体症状。


医院门诊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上学就头晕、头痛、呕吐、心慌、胸堵、呼吸困难、胃痛、腹痛、烂便、腿痛、低烧以致经常请假,甚至休学。

一受刺激就四肢抽搐,严重者会昏厥,甚至昏迷不醒。

罕见的有失明、部分躯体瘫痪或僵直。

抓准心因,得到治愈的可能

案例1:高中生抽血后突然失明

高中生小铭(化名)发现自己面色暗淡,害怕自己身患不治之症,睡后惊醒了两次。第二天马上到中山市博爱医院做相关检查。当她抽完血,坐在一旁止血时,忽然眼前发绿,几秒后就失明,什么都看不见了!

见她十分钟后仍然失明,她父亲认为是心理问题,立刻请心理科梁志聪医生紧急确认。梁医生让小铭望着他的眼睛,小铭一下就望准了,这个现象进一步确定是心理因素。随后,梁医生要求她一直盯着他的双眼,并对她做情绪共鸣与暗示。半小时后,她视力完全恢复,总算有惊无险。
(广东经济科教频道《今日1线》)



案例2:突然双腿软瘫不能走路

2022年10月19日,小东(化名)的妈妈接到班主任的电话,小东在学校突发瘫痪,双腿发抖不能走路,老师握着他的手时手也发抖。


一开始以为是神经系统问题,小东便在神经内科住院,并进行相关检查。在必须的检查完成后,均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并且经过十天的积极治疗,小东一直以来只能坐轮椅,无法站立或者行走。


梁医生会诊后考虑小东属于“分离障碍”,是“癔症”的一种。随即通过挖掘潜意识、暗示治疗等方式进行心理治疗。治疗三天后,小东在住院部的走廊便走动起来了。一开始是很谨慎的走,结果一出门,就走的很快,下了楼梯后,就能正常走路了,和平时一样的走。

心理压力转换成躯体症状

到底病因是什么?病因是心理压力,是一种因心理问题而转换成躯体症状的常见病,这类病叫“癔症”。1894年,Freud提出,“转换”这个概念,大意是指癔症患者不能意识到自己的精神冲突,意识不到的精神冲突转化为躯体症状,使患者免于在精神上冲突。


关于小铭的失明,是由生死问题的精神压力转换来的。关于生老病死是多数人无法直面的情感。小铭近四年老在想“我什么时候会死?”“死因是什么?”“现在是不是要死?”等等。但她又抑制自己,封压了这些精神冲突,使生死问题不再出现在头脑,于是精神冲突转化为躯体症状。

而小东的瘫痪,属于精神运动性抑制,是个人防御的一种方式。来访者因为生活学习中的一些原因,有了愤怒情绪,产生了攻击冲动,比如说打人,但是来访者并没有学到处理这种攻击冲动的正确方式,于是就让自己浑身无力,特别是用于攻击的手或者脚没有力量。我们在生活中经常有类似的表达,“我气得全身无力”,很多孩子就是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情绪,只能让身体来表达了。梁医生通过帮助小东找到平衡点,缓解了恐惧情绪,让小东的行动力得到了一定的恢复。

梁志聪表示,面对压力,青少年不像成人一样有抑制能力,能正确的调整和处理外界的各种的难题挫折,当压力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问题发生。”

如何识别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
梁志聪表示,很多家长不能接受是心理问题。他们孩子数周数月数年持续地发病,找了多个内外科医生都没有疗效,仍然拒绝到心理科诊治,理由是他们认为孩子没有心理问题,所以这些躯体症状不可能是心理科能治的。家长们坚持孩子是身体的器质出了问题,只是检查不出而已,所以一直来回于各大内外科医生,最后孩子也没有好转。

观察青少年是否能够正常地上学,是否能够正常地吃饭、睡觉,是否能够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如果青少年在学校和家庭环境中的情绪偏离正常范围,行为不符合规范,或者生活规律发生明显改变,如出现失眠、嗜睡、不愿跟人接触,或跟家长、老师、同学的沟通出现巨大的障碍,甚至出现极端行为,即意味着存在心理问题的可能。建议学校、家长及时带孩子到专业的机构或医院,找心理科和心理治疗师进行进一步评估。


青少年遭受心理问题的困扰或患有精神心理疾病的现象并不罕见,只要做到早识别、早干预、早治疗,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可以康复并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