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后已成中风高发人群!卒中为何盯上年轻人

2025-11-10 07:46内一科

资料显示,我国25岁以上人群罹患中风(脑卒中)的终生风险接近40%,即有四成的人从25岁开始就有可能发生中风!

“80后”、“90后”正面临中风危机?

这不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疾病吗?
你还别不信~
下面这个例子让你惊掉下巴

图片


图片


脑卒中为何盯上年轻人

“以为脑梗是老年人的事,怎么会落到这40几岁的大男人身上”,监护室门外,房东看着患者被送入ICU,满是惋惜。这名患者被发现时倒在出租屋地下,发现时呼之可应,无法对答,无法起身,大小便失禁,面部朝下,胸部、腹部、四肢出现了压疮,多处已经溃烂渗液,120接回中山市博爱医院送入ICU抢救,最终诊断为大面积脑梗。这个令人揪心的案例,不仅揭示了大面积脑梗塞的凶险,更暴露了脑卒中年轻化,值得每一个人关注和反思。


“大面积脑梗塞”是导致男子倒地的核心原因。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大面积脑梗塞,通常是指脑梗死的范围较大,涉及到大脑半球的多个脑叶,或者梗死区域位于脑干等关键部位,对脑部功能的破坏更为严重。以往,脑卒中常被视为“老年病”,多发于60岁以上人群。但近年来,像案例中40几岁男性这样的中青年脑卒中患者越来越多,数据显示,我国40-64岁的中年人群脑卒中发病率正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脑卒中年轻化已成为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


大面积脑梗塞的发病往往比较突然,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可能会出现一些先兆症状,比如突然的肢体麻木、无力,尤其是身体的一侧,可能会出现走路不稳、拿东西掉落的情况;还有的患者会出现言语不清、说话含糊,甚至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思,也不能理解他人的话语;另外,突然的视力模糊、视野缺损,或者剧烈头痛、眩晕伴有恶心呕吐等,也可能是大面积脑梗塞的预警信号。然而,这些预警信号常常被中青年人群忽视——他们普遍认为自己“身体好、抗造”,即便出现不适也多归咎于“疲劳”“压力大”,一拖再拖。


尤其是像案例中这样的独居中青年,一旦发病后失去行动和求助能力,就很容易陷入无人知晓、无人救助的危险境地。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大面积脑梗塞会导致大量脑细胞坏死,影响呼吸、心跳、意识等重要生命功能,因此患者往往会出现昏迷,若不及时救治,死亡率和致残率都非常高



图片


脑卒中为何盯上年轻人

脑卒中年轻化并非偶然,而是与当代中青年生活方式、健康观念密切相关,主要有四大诱因——

不良生活习惯

健康的“隐形杀手”

熬夜、久坐、暴饮暴食、吸烟酗酒,已成为许多中青年的生活常态。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生物钟,导致血压波动、内分泌紊乱,增加脑血管负担;久坐不动会使血液循环减慢,脂肪在血管壁堆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为脑卒中埋下隐患;高油、高盐、高糖的饮食会导致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问题,而这些都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酗酒则可能引发血压骤升、心律失常,两者都会直接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图片


基础疾病低龄化

中青年的“健康盲区”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以往多见于老年人的慢性疾病,如今在中青年人群中发病率越来越高,且不少人存在“患病不知情、知情不治疗、治疗不规范”的情况。数据显示,我国35-44岁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已达20.4%,但知晓率仅为34.6%,治疗率和控制率更低。这些基础疾病会长期损害血管,导致脑血管狭窄、堵塞,最终引发脑卒中。


精神压力过大

脑血管的“无形压力”

当代中青年面临工作、家庭、经济等多重压力,长期处于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中。精神压力过大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长期如此会损伤血管弹性,增加脑血管破裂或堵塞的风险。此外,压力还可能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免疫力降低,进一步加重身体负担,诱发脑卒中。

图片


缺乏健康意识

疾病预防的“短板”

许多中青年缺乏健康意识,认为“年轻就是资本”,不重视定期体检,即便出现身体不适也不愿及时就医。这种“拖延心理” 往往会错过疾病的早期发现和干预时机,导致基础疾病逐渐加重,最终引发脑卒中。同时,不少人对脑卒中的认知不足,不了解其早期症状和危险因素,无法做到有效预防。


图片


主动预防筑牢“防护墙”

针对脑卒中年轻化趋势,中青年应从“被动治疗” 转向 “主动预防”,从生活细节入手,筑牢血管 “防护墙”:


管住”生活习惯“

切断诱因源头

控饮食:少吃高油、高盐、高糖食物(如油炸食品、腌制菜、奶茶),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如鱼、豆制品),避免长期“重口味”饮食损伤血管。


戒烟酒:吸烟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酒精过量会升高血压、诱发心律失常,两者均会大幅增加脑卒中风险,需尽早戒除。


动起来:避免久坐(如长期熬夜刷手机、伏案工作),每周至少3-5次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每次30分钟以上,帮助控制体重、改善血管弹性。


睡规律:避免长期熬夜(尽量23点前入睡),保证7-8小时优质睡眠,熬夜会导致血压波动、代谢紊乱,增加血管负担。

图片


盯紧”基础疾病“

早发现早控制

年轻人常忽视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但这些疾病是脑卒中的重要诱因,需重点关注:


定期测指标:建议20岁以上人群每年体检时查血压、血糖、血脂;有家族病史、肥胖或长期熬夜的人,应每半年复查一次,发现异常及时干预。


遵医嘱治疗:若已确诊高血压、糖尿病等,需严格按医生要求服药,不可自行停药或减药(如高血压患者需长期控压,避免血压骤升骤降损伤血管)。


警惕”早期信号“

学会快速识别

若出现突发头痛、头晕、单侧肢体麻木无力、说话不清、视物模糊等症状,可能是脑卒中的“预警信号”,需立即拨打120,黄金救治时间(发病4.5小时内)内干预,可大幅降低后遗症风险。


总之,脑卒中年轻化的预防核心是“主动管理”—— 不忽视小习惯,不轻视小指标,才能最大程度降低风险。

图片


40几岁独居男子的悲剧,为所有中青年敲响了警钟:脑卒中离我们并不遥远,健康也经不起“透支”。作为家庭和社会的“中坚力量”,中青年更应重视自身健康,从现在开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健康管理,主动预防脑卒中。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中青年营造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让脑卒中年轻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让每一个中青年都能健康生活、快乐工作。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