吓人!少女肠道内布满蠕动的小虫子,只因长期这样吃东西……

2021-10-29 08:09血液风湿科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人类从新石器时代点燃第一束火苗开始
就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

然而到了21世纪
饮食上的复古潮流——
吃生肉、吃生鱼、吃生菜等吃生食
风潮开始悄然兴起
并渐成时尚

生食固然保持了食物的原汁原味,但却也常给人体带来健康隐患。这不,近日来自三乡17岁的少女小青(化名),怎么也没想到,折腾她几个月的腹痛腹泻,居然是一肚子的小虫子。


原来,小青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腹痛、腹泻、黏流样便、 5-6次/天,还总感到疲乏无力,在医院考虑胃肠炎,予消炎、止泻处理没有什么效果,并且症状加重,越来越消瘦,后转到另一医院就诊,验血白细胞增高、贫血,继续加强抗炎、补充电解质、调理菌群失调等治疗,也未见好转。于是,在7月初因头晕、乏力、浮肿来到中山市博爱医院肾内科,门诊以 “水肿查因"收入住院。

小青入院后部分化验结果出来,特别引起梅俪凡主任医师注意的是血红蛋白57g/L、白细胞27.2x109/L、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11.0x109/L(正常<0.42x109/L),于是立即请血液风湿科会诊,转科后鞠文东主任医师第一时间来查房后说,我们就把重度贫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这条线索作为突破口,顺藤摸瓜。

于是一系列的撒网行动:过敏原测试、免疫化验、大便找虫卵等检查有条不紊地进行, 结果都是阴性,最后在做好充分准备之后进行胃肠镜检查,尹泉主治医师一看,吓了一跳,肠腔内布满了活生生蠕动的小虫子,真正的“元凶”水落石出。经过驱虫、降酸性细胞、纠正贫血等治疗,小青症状消除,高高兴兴返校学习了。



她的“虫病”从哪来?

小青持续两个多月的腹痛腹泻,辗转多家医院、多个科室就诊诊断不明,最后在血液风湿科解开了腹痛之谜——寄生虫感染

那么要问她的“虫病”从哪而来呢?经仔细询问小青的个人生活病史,了解到小青很喜欢和朋友、同学一起去料理店吃寿司生鱼、生肉片。小青父亲告诉医生,逢年过节在自己家或者亲戚家聚会,她总会把最嫩的鱼、肉、菜放入作料拌一拌就直接生吃。


俗话说:“病从口入”,鞠医生分析小青肠内的虫很可能是因为长期食用生食的食物导致的寄生虫严重感染。但寄生虫的感染也会因人而异,对于一些胃酸分泌比较多的人来说,少量寄生虫进入人体后,可被胃酸破坏,对人体危害不大。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吃了被虫感染的鱼或猪肉后,虫卵会进入肠道,在肠道发育成虫之后,一部分虫卵再发育成幼虫之后,继而会进入肠壁,随后进入血液、淋巴液、肌肉,在身体各个部位“安家”。

                 

嗜酸粒细胞增多的原因有哪些?

(一)寄生虫感染是嗜酸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

(二)变态反应性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药物过敏反应等均可出现嗜酸粒细胞增多。

(三)感染性疾病,急性细菌和病毒感染常可引起嗜酸粒细胞增高,有的真菌(曲菌和球孢子菌)病和慢性结核病亦可见嗜酸粒细胞增多。


(四)特发性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本征是缺乏明确的病因,血中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1500/mm3,持续半年以上,有器官受累的症状和体征。

(五)皮肤病,多种皮肤病包括肿瘤、天疱疮、疱疹性皮炎、剥脱性皮炎、湿疹、牛皮癣、疥疮、血管神经性水肿、荨麻疹等及妊娠期的某些皮肤病均可伴嗜酸粒细胞增多。

(六) 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PIE),其发病机制多与异常的免疫反应有关。临床特点是咳嗽、胸闷、气急,血嗜酸粒细胞增多。

(七)罕见嗜酸粒细胞白血病

蠕虫感染时嗜酸粒细胞增多的原因?

鞠医生解释说,蠕虫等其它寄生虫感染后,他们的排泄物或他们的表皮表面会产生一种蛋白质(抗原),人体的免疫系统马上会认识到这是一种外来的东西,所以马上调动机体防御体系来把它消灭掉,而消灭蠕虫等其它寄生虫的抗原的责任多数是由嗜酸性粒细胞来完成!结果就是嗜酸性粒细胞大量增殖,来快速消灭蠕虫等其它寄生虫。

(以数量来压倒敌人的嗜酸性粒细胞)


如何防止寄生虫感染?

预防寄生虫病要做到——

(1)注意个人卫生,勤剪指甲,坚持饭前使后洗手。

(2)防止“虫从口入”。不喝生水,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鱼、肉、虾、蟹,特别注意不吃米猪肉、花螺、生鱼片、菱角、芽菜等,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为了健康,还是不贪嘴为妙。改进烹调方式,注意将生食、熟食的厨具分开使用。

(3)避免手、脚等处皮肤与有钩虫丝状蚴潜伏的潮湿土壤、农作物接触。

(4)避免在疫区接触疫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