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谋发展 精细管理促提升——市博爱医院学术委员会召开2024年度科研督导与综合评价专题会议

2025-04-11 10:43科教部

为全面推进医院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确保在研项目顺利实施,推动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中山市博爱医院于4 月10日召开 2025 年学术委员会会议,对 10 项市级重大项目研究执行情况、2 个科研团队合作成效及 9 位客座教授引领学科发展进行集中评审,并开展2024年度 SCI 论文等级评定工作。会议由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副院长戴志斌主持,学术委员会专家代表及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参会。通过“制度赋能、数据驱动、多维评价”的管理模式,全面展现医院科研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水平。

三位一体督导机制护航科研攻关

为确保项目进度可控,医院严格遵循“申报-评审-培育 - 转化” 全周期管理机制,建立“课题组自查—学术委员会核查—外聘专家联审”三级评估体系,并对9项市级重大项目进行阶段性评估。1项研究者发起的干预性研究进行评审。

会议通过“8分钟汇报 + 5 分钟答辩” 的形式,展示实验室原始数据、经费使用台账及阶段性成果报告,重点围绕项目创新性、临床价值及实施可行性。其中,杜静团队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宫腔粘连大鼠的研究》项目在宫腔黏连不孕不育的精准治疗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在申报软件著作权1项,课题相关文章投稿评审中;高建慧团队项目《构建中山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早期筛查及早期干预管理体系》建立并投入使用的“儿童ADHD二级筛查的转诊平台”实现了信息共享、流程优化,提高了ADHD知晓度。李慧敏团队《基于数据挖掘的李氏中医世家经验传承与创新》构建李氏家族验案数据库,并出版相关专注。此外,针对个别项目存在的进度滞后问题,学术委员会现场进行分析,提出意见和建议,确保科研资源高效利用。

量化评估模型激活创新效能

在科研团队考核环节,重点听取了两支外聘科研团队的工作汇报。杨杰教授团队聚焦新生儿科领域,通过多中心研究项目推动早产儿并发症预防技术的优化,显著提升了科室科研能力。团队还通过临床指导、科研培训和论文撰写辅导,培养了一批青年骨干,为学科长远发展注入活力。陈慧教授团队与产科深度合作,整合资源成立早孕、早产两大专科中心,搭建多学科协作平台。团队协助申报省市级科研项目3项,开展专题讲座及培训20余场,并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对医护人员进行系统指导,助力科室科研能力跃升。

学术委员会对两支团队的工作成效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外聘科研合作模式为医院带来了新视角和发展动力。未来,医院将持续深化与高水平科研团队的合作,推动医教研协同发展,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客座教授考核锚定学科赋能

创新构建客座教授“3+X”动态考核体系,围绕“学科建设指导、科研合作深化、人才梯队培养”3项核心指标,对钱明阳、温树生、刘子建等9位教授进行差异化评估。会议重点展示钱明阳教授在先心介入手术的突出贡献,指导儿心血管科先心介入手术25台(包括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狭窄),提升了我院在儿先心疾病的诊治水平。温树生教授指导我院儿心胸外科独立开展心脏体外循环手术6台,指导新生儿科、麻醉科及心外科团队开展首例新生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手术,对心胸外科的高质量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刘子建教授协助产前诊断中心开设胎儿医学(双胎)专科门诊,实现复杂性双胎专科及多科协同管理;建立射频消融术、宫内输血术相关技术流程,并指导宫内手术3次,培养胎儿医学临床骨干熊怡博士,参与临床指导25次,引领创建珠江西翼区域性胎儿医学中心。

学术委员会专家对这3位客座教授的引领作用寄予了肯定,年度考核评定优秀。其他6位客座教授也为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评定合格。考核结果将作为续聘、评优的核心依据,切实保障客座教授的学术贡献与医院发展需求深度契合。

分级评审制度优化学术生态

在2024年度科研论文质量提升工程中,我院学术委员会创新实施"双盲评审+学科交叉"复合评审机制,严格遵循《科研业绩奖励管理办法》评价标准,从学术影响力、创新价值及临床实用性三个维度构建评审指标体系,综合考量期刊影响因子、论文被引频次、临床转化潜力等核心指标,对全院117篇科研成果论文进行科学分级。经严格评审,最终评定特等论文34篇(含中科院一区期刊论文13篇、二区高水平论文8篇,累计影响因子达108.6),四等及以上优质论文15篇(含中文核心期刊论文6篇、科技核心期刊论文4篇)。

此次评审实现了临床医学与基础研究的交叉互评,标志着我院学术评价体系向更科学、更规范的方向迈进,为构建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质量评价标准奠定坚实基础。

以科研创新驱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副院长戴志斌在总结中强调:“科研是医院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尤其要发挥青年人才的科研热情和科研创新能力,我们需构建‘目标导向—过程管控—效益评估’的科研管理体系,为临床创新提供有力支撑。既要追求‘从0到1’的原创突破,更要实现‘从1到N’的临床转化。”

此次会议既是年度科研工作的全面检验,更是研究型医院建设的关键布局。未来,医院将继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为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和健康事业进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