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管的护理
2024-09-30 15:08小儿外科
一、管道作用
1、肠梗阻、急性胃扩张、幽门梗阻患者行胃肠减压可减轻胃肠道内压力和膨胀程度,减轻呕吐和腹痛的症状。
2、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非手术治疗。
3、用于消化道及腹部手术者,减轻胃肠胀气,增加手术的安全性;术后减轻吻合口的张力,促进愈合。
二、留置时间及更换周期
1、留置时间:胃肠减压管一般要在肠功能恢复,有肛门排气以后才可以拔除,通常术后48-72h,视病情适当延长置管时间。
2、更换周期:普通胃管每周更换一次,硅胶胃管28天更换一次。负压盒每日更换1次。
三、固定方法:
置入胃管后用蝶形胶布固定于鼻尖处,用一字型胶布固定于同侧面颊上。将胃管绕一圈用别针别于胸前,负压吸引器固定于床旁。
四、观察内容:
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引流量,同时注意观察腹部体征。
五、护理要点
1、胃肠减压期间应禁食、禁饮,一般应停服药物。如需胃内注药,则注药后应夹管并暂停减压1小时。按医嘱按时按量保证液体的供给,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
2、胃管固定要牢固,防止移位或脱出,尤其是食道手术后胃肠减压,一旦胃管脱出应及时报告医生,切勿擅自重插管,以免因插管时可能损伤吻合口而引起吻合口瘘。
3、保持胃管通畅,不可受压、扭曲、折叠,维持有效负压,及时调整负压吸引器,病情允许应协助患者取半坐卧位。
4、做好病情观察及记录。观察引流物颜色、性质和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5、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和呼吸道感染,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以保持口腔和呼吸道的湿润及通畅。
6、观察胃肠减压后的肠功能恢复情况,鼓励病人在床上活动及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7、拔管指征:胃液颜色转清,量减少;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排便、腹胀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