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大肚子总是瘦不下去?也许是腹直肌分离! 多种方式解难题……
2024-06-25 10:46普外科
连起床都非常困难
这些都是腹直肌分离惹的祸
宝妈L女士最近很苦恼,生完宝宝3年了,但是肚皮松弛,不能恢复到原有苗条体型,腹部肌肉出现裂痕,多余赘肉在腹部突起,严重影响美观。产后初期,她一直认为刚刚生完孩子,肚皮有点松不要紧,以为经过时间的推移能够慢慢恢复,但是却发现越发严重,后续出现腰部和骨盆带疼痛、体力活动受限,后来肚脐还鼓了出来,生活质量大大下降,让她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
中山市博爱医院妇女保健科叶育芳主任与普外科汤治平主任、廖子聪主任会诊后告诉她,其实这些都是腹直肌分离惹的祸,而且L女士腹直肌分离程度较重,同时还合并脐疝,有手术治疗的指征,最终为她制定了微创手术方案,术中汤治平教授为L女士进行了“腹腔镜下腹直肌后鞘立体缝合+脐疝修补+经腹腔补片无张力修补”手术,手术非常成功,L女士对手术效果十分满意,术后3天顺利出院。

腹直肌分离 (Diastasis Recti Abdominis,DRA)是指腹直肌从腹白线的位置向两侧分离。腹直肌位于前腹壁正中线两侧,为上宽下窄的带状腹肌,肌纤维呈纵行分布,左右腹直肌内侧以腹白线相隔。腹直肌分离女性多见,主要在妊娠的后三个月和产后,男性相对少见。大多发生在脐部水平,也可出现在脐上或脐下方,不仅影响女性产后腹部美观和整体外形,还可导致腰部和骨盆的稳定性下降,出现腰部和骨盆带疼痛、体力活动受限,部分严重者可同时合并脐疝,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女性怀孕期间子宫扩张使腹部不断增大,此时腹直肌起止点间距离延长,使腹直肌和连接腹直肌的腹白线伸展、松弛,从而增加腹腔容积来适应妊娠需求。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腹直肌分离是适应妊娠的生理变化。随着时间大部分宝妈腹直肌分离会慢慢恢复,但相当一部分宝妈如产后复查时间晚、分娩方式为剖宫产、新生儿出生体重大等产后腹直肌分离状况持续存在超过半年到一年则为病理状态。目前尚无统一规范。最简单的办法,平卧位,抬头屈膝屈髋后用手触诊腹直肌中间,分离超过2横指的宽度即可诊断为腹直肌分离。也可以通过超声、CT等来测量腹直肌之间宽度来判断是否是腹直肌分离。 1)起床时不要仰卧直接起床,可以先侧身将一条腿落地再侧身起,双手可以辅助支撑身体。对于部分女性在产后可自然消退,若腹直肌分离持续存在,则应采取措施积极干预。我院妇女保健科、普外科提供序贯治疗方案,主要包含运动疗法、神经肌肉电刺激及手术治疗等。顺产3天后即可进行腹直肌肌力训练,剖宫产后42天后可进行腹直肌肌力训练。包括在治疗师指导下,患者进行仰卧抬腿、搭桥运动、平地卷腹、跪姿收腹、站姿收腹、腹式呼吸等各种动作的训练。通过特殊治疗仪器电刺激产妇腹部两侧腹外斜肌、腹横肌以及腹直肌位置,仿生物电刺激通过不断刺激产妇腹部肌肉使其收缩,进而对松弛的腹壁局部肌群进行强化训练,从而使其肌肉群逐渐恢复正常功能。可对早期轻中度产后腹直肌分离和陈旧性腹直肌分离均有较好的效果。1.双手顺时针按摩腹部数次。2.双掌交替提拉一侧腰至腹部数次,另一侧相同,然后放松腹部。3.单手点按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穴数秒,然后放松腹部。4.沿腹股沟螺旋自下而上行推法数次,然后放松腹部。5.全掌抓捏腹部脂肪,按脐抖腹数次,然后放松腹部。通过按摩和穴位刺激,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减少脂肪堆积,恢复肌肉、筋膜弹性和紧张度。中医康复按摩手法配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腹直肌分离效果更佳。部分宝妈术后1年,经过保守治疗后腹壁外形松弛,持续性腰背骨盆疼痛等不适无缓解,腹直肌分离超过3cm,可行手术治疗。手术可重建腹白线修补腹壁功能性及完整性。手术修复包括:腹腔镜经脐腹直肌前鞘的折叠术 、腹腔镜经腹腔腹直肌后鞘立体缝合术+经腹腔补片无张力修补,从而恢复腹直肌功能重塑产后腹壁功能及外形,有助于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同时合并腹壁松弛的宝妈。
中山市博爱医院普外科为中山市医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会主委单位 、 中山市医师学会普外科分会主委单位 、中山市“十三五”、“十四五”临床重点科室 ,中山市博爱医院外科重点学科。中山市博爱医院普外科常规微创手术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腹股沟疝”“腹壁切口疝”、“脐疝”等疾病,微创技术先进,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普外科专家门诊:周一、周二上午
妇女保健科专家门诊:周一至周六 上午或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