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走路不稳、下肢无力?这些情况要注意
2022-10-14 08:42儿二科
科普
下肢乏力
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下肢(一侧或双侧)无力,可见于中枢神经(脊髓、脑)、神经根、外周神经、肌肉、神经肌肉接头等病变,一旦发现,建议及时就医。
神经系统问题
首先,可以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也可以是免疫相关的一些脑炎、神经脊髓炎、神经根炎(常见格兰巴利)。
这些病多有感染的前驱病史,有可能是发热、咳嗽、腹泻、呕吐等,除了部分会出现抽搐,还有一些出现一侧或两侧肢体不同程度的肌力减退,出现力量的减退。
表现出来就是累及四肢就是开始走路不稳,手抖拿不动杯子,严重的甚至是瘫痪;少数累及视神经,就有可能出现视物模糊、重影,出现这些情况都只能及时就医,避免加重,查明原因对症下药。

肌肉系统问题
除了累及神经,那累及肌肉的有什么病呢,常见的有感染后的急性良性肌炎,这种都是发热后出现肌肉疼痛,双小腿肌肉有触痛,严重者行走困难或拒绝行走,这些有明显疼痛的反而不容易被忽视。
那些症状不明显更容易忽视,例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它是一组遗传性肌肉变性疾病。
临床特征主要为缓慢进行性加重的对称性肌肉无力和萎缩,无感觉障碍,也就是不会有疼痛。一般3~5岁隐匿出现骨盆带肌肉无力,表现为走路慢,脚尖着地,易跌跤,走路鸭子步,无法直接仰卧位起立,有肌肉的假性肥大,很多人是体检查血清肌酸激酶明显升高。该病为基因疾病,目前可治疗手段不多。

神经、肌肉接头异常
前面讲了神经、肌肉病变导致的肢体乏力,那下面我们简单讲一下神经、肌肉接头异常导致的疾病。
最常见的就是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典型的无力性运动障表现为“晨轻暮重”,即无力症状在睡眠或长时间休息后缓解,活动后加重。
我们肌肉的活动需要神经来传导,神经传到到肌肉接头的地方,释放一种叫做乙酰胆碱的化学递质和肌肉接头。
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我们体内产生了一些不好的抗体,干扰肌肉和神经接头的乙酰胆碱受体聚集,影响了信号传递。
最终导致了患者的眼睑下垂、咀嚼无力、呛咳等,有的表现为运动后四肢肌肉疲劳无力,或抬臂、梳头、上楼梯困难,严重者卧床难起,呼吸肌无力时危及生命。
该病是需要及时干预治疗,阻断病程的进展。

急性迟缓性麻痹
除了以上说的一些导致肌无力的疾病,还有一个疾病常常被人忽略,那就是急性迟缓性麻痹,急性迟缓性麻痹,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而是一组症候群,是指出现肌无力、肌张力减退、腱反射消失的急性疾患。
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以肢体运动障碍为主,伴有肌肉迟缓性麻痹(软瘫)的一组疾病。
具体可以是什么病呢?包括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 、神经炎(常见格兰巴利)、脊髓炎等导致肢体运动障碍的疾病。
较多病因都会导致急性迟缓性麻痹,具体诊疗还是要到医院具体检查、分析后确定诊疗。
医生建议
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种类多,表现各异,导致孩子下肢无力病因较多,及时去医院就诊查明原因,对症治疗,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早诊断早治疗,避免留下后遗症。